《云南省体育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印发将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建立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近日,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负责同志接受本报专访,就各方面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谈一下文件起草的背景和过程。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乡村体育发展成效明显,但与健康云南、体育强省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不相适应,体育在乡村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仍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国家印发的《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形成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云南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省体育局、省文明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共青团省委、省妇联12个厅(局)印发了《云南省体育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对于推动我省建设更高水平的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组织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团队,采用实地调研与专家研讨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就《计划》起草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安排,对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有关政策法规和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在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计划》征求意见稿。2023年11月至2023年12月,向各有关部门,不分州(市)体育行政部门,省体育局系统广泛征求了意见,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反馈意见修改形成了《计划》的主体文稿。
问: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建立健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实现乡村体育场地设施普遍覆盖,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更有活力,乡村体育文化更加繁荣,乡村体育运动促进健康作用更加凸显,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乡村体育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有效助力云南建成“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四季赛事乐园”。到2025年,乡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低于2.6名,基本满足群众体育健身设施需求;乡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9%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2.5%,群众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升。
问:《计划》提出哪些重要措施?
答:主要有四点。
一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公共健身设施短板,加大体育类项目和资金向农村地区的支持倾斜力度,促进城乡资源均衡布局,将乡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规划。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壮大基层体育组织,强化以各级体育总会为代表的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促进体卫融合发展,建立协同和广泛参与的运动促健康新模式。推动专项行动落实,持续推动健康县城“勤锻炼”等专项行动。
二是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培育体育产业业态,发展乡村户外运动,丰富乡村体育赛事活动供给,打造一批乡村体育赛事与节庆活动品牌。拓展乡村体育业态,招引体育产业项目,拓宽乡村致富路径。创新体育消费场景,推动乡村资源向运动空间转化,打造乡村体育消费新场景。推进体旅农商融合发展,扶持乡村体育主题体验项目,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活动,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
三是繁荣乡村体育文化。开展“千万农民健身活动”,常态化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开展乡村自办群众性体育特色活动。鼓励基层开展以“三大球”为主题的赛事,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等乡村体育活动。打造健身品牌赛事,融合云南自然禀赋,持续开展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围棋和科技体育模型进校园。发挥各级乡村老年人体育协会作用,组织老年人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大力发展民族体育,发展传统体育项目、开展赛事活动、培养体育人才。支持文化创作和非遗传承,打造云南体育乡村文化精品,组织传统体育项目和传承人申报非遗。开展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运动促进健康宣讲活动。
四是培育培养乡村体育人才。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养和服务,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规定条件,加大乡村需求量大的运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平台并依规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基层体育人才激励机制。推进体教融合,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课时开设刚性要求,实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124”计划。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政策。
问:《计划》在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哪些主要举措?
答: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补齐公共健身设施短板。持续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加大体育类项目和资金向农村地区的支持倾斜力度,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沿边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三州三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增加乡村健身设施供给,进一步补齐总量短板,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均衡化、合理化布局。
二是促进城乡资源均衡布局。将乡村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各地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计划、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和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优化城乡全民健身功能布局,通过引进体育赛事、援建体育设施等方式增加乡村普惠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户外运动配套设施,形成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全民健身新空间。
三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大数据平台,实施乡村公共体育场馆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工程,建立健全乡村体育设施电子档案。将乡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推动有条件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向村民开放。
四是壮大基层体育组织。提升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服务能力,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体质监测工作,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强化以各级体育总会为代表的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推进单项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建设,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打造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村寨,建设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形成具有“三农”特色、结构合理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
五是促进体卫融合发展。推广以科学健身预防疾病为中心的“主动、自主型”健康促进理念,建立体育、卫生健康等部门横向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开展体医融合试点工作,建设体医融合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以体育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专科能力建设。开展“体育进乡村,运动促健康”科普活动,建立健全适合乡村农民群体的运动项目库、健身指导方案和健身活动指南。
六是推动专项行动落实。推动落实健康县城“勤锻炼”等专项行动,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工程、体育设施覆盖工程、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纳入省级各项规划考核和文明创建评比,结合健康乡镇创建工作形成一套工作体系,通过政策和机制实现长效落实。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运动会,以健身活动开展、体育人才培养等方式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问:在破解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匮乏这一难题方面,《计划》提出了哪些主要举措?
答: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加强乡村体育人才建设,也是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针对解决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匮乏这一难题,《计划》主要提出了以下举措。
一是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养和服务。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等级条件和特许条件,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认定工作向回乡创业大学生、乡村体育教师等各类乡村体育人才倾斜,壮大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基层体育人才激励机制,在全国、全省群众体育先进表彰中推选乡村体育工作先进典型。
二是推进体教融合。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课时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将体教融合纳入教育体育系统干部和教师培训内容,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体教融合专题研讨培训班。重点打造50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支持组建不少于10个项目的学校运动队。实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124”计划。
三是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政策,配齐配足学校教练员。新型体校、重点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普通高中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学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设置专职教练员岗位,派驻有需求的中小学校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专业能力培训。
问:《计划》就繁荣发展乡村体育文化提出哪些主要举措?
答:一是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支持开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等乡村自办群众性体育特色活动。
二是打造健身品牌赛事。融合云南民族人文和自然特色禀赋,持续开展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组织以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奔跑彩云南、广场舞“大家乐”为代表的全民健身体育文化品牌赛事。推进新时代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活动开展,推动乡村健身赛事民间交流交往。在云南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和各级农民丰收节中增设体育健身内容。
三是组织人群健身普及活动。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学生(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推进围棋、科技体育模型进校园。发挥各级乡村老年人体育协会作用,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类老年人体育健身赛事活动,促进运动康养走深落实。发挥各级团委、妇联、残联等团体的组织引领作用,带动青年、妇女、残疾人等人群开展适宜性健身活动。
四是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鼓励各级各类院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各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
五是支持文化创作和非遗传承。挖掘乡村体育文化资源,支持各类体育文化产品创作,打造云南体育乡村文化精品。传承发展乡村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各地特色乡土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组织云南传统体育项目和传承人申报非遗。加强乡村体育科普工作,开展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运动促进健康宣讲活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