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到2030年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本专报强调根据各地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升级改造和配套建议,专题为各地区申报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撰写建设方案提供思路和方向,供参阅。
云南省作为我国户外运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已建成覆盖山地、水域、冰雪等多领域的立体化户外运动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户外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打造国际高原特色户外运动目的地提供硬件支撑。
图源: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一
云南户外基础设施现状全景扫描
云南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为户外运动产业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省运营民用运输机场15个,2024年旅客吞吐量达7144万人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758公里,通高速县(市、区)124个;公共充电桩近5万枪,已实现1203个乡镇实现充电桩全覆盖;中老铁路开行三周年累计发送旅客突破4500万人次,大大提升了全省户外运动资源可达性。同时,云南通过“一圈两区三带四网”户外运动产业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全省累计建成步道、登山道、骑行道等各类健身步道11278公里,培育东巴谷等户外运动精品营地81个,5条户外运动线路入选全国精品项目,已形成覆盖城乡的体育设施网络。虎跳峡高路徒步线路含马道和人行道两条并行路线,沿途设山乡客栈提供食宿及向导服务,景区应急救援队24小时待命,保障徒步安全,适游期覆盖全年。丽江中济海体育公园占地超40万平方米,集成健身跑道、骑行道、球类场地及水上设施,年引流超百万人次。临沧根拉姆拉体育运动公园投资3.5亿元,建设包含山地自行车公园、野奢帐篷酒店及森林研学基地,形成“体育+康养”综合体。这些项目充分展现了云南在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为打造国际知名户外运动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环滇池绿道上的骑行者 图源:“昆报头条”微信公众号
二
云南户外基础设施能级跃迁困局
尽管云南凭借得天独厚的高原山地资源成为户外运动热土,但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交通可达性存在瓶颈,因户外运动资源富集区大部分集中在偏远山区,仍存在“最后一公里”断头路、公共交通运力不足、景区接驳车班次少、汛期易出现塌方等问题。二是安全防护设施存在短板,高风险区域徒步道路等路段护栏缺失,部分景区卫星电话、AED设备配置未达标,应急救援体系待完善。三是服务配套不均衡,环保厕所间距过大,高原景区如厕难;4A级以上景区未全覆盖扫码导览功能,智慧化程度低。四是特殊气候应对不充分,多数观景台未设遮阳设施,室外滑雪场等季节性设施利用率不足,以上多重制约因素正阻碍着“户外运动天堂”潜力的充分释放。
三
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的突围之路
各地区在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户外运动项目基础建设板块中需要突出科学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滇池畔,风景秀丽的海埂基地(中心)。图源:海埂基地(中心)
(一)区分基础设施项目属性。在规划中科学区分营利性项目与公共服务项目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营利性项目如攀岩馆、滑雪场应突出市场化运营特性,重点强化三个方面:设施建设对标国际标准,采用专业级运动器材和安全保障系统;配套高端住宿、餐饮等消费场景,形成复合型消费生态;建立动态定价机制,通过会员服务等模式提升商业价值。公共服务项目如登山步道、骑行道则需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优先覆盖人口密集区,确保15分钟健身圈可达性;二是采用耐用环保材料,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三是设置无障碍通道等包容性设计。分区规划运动区、服务区、生态缓冲带,并附平面布局图,根据类似项目如国家登山步道的布局逻辑,突出本土化改良,具有申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等品牌认证基础的地区可以此提升竞争力。
图源: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二)做好目的地交通衔接。基于政策导向和实际案例,对交通接驳方式方法进行优化,按三级网络体系细化实施路径:一是大交通层面建设快速通道,规划机场、高铁站至户外目的地的直达巴士专线,配备行李舱和运动装备存放区,在枢纽内设置户外运动综合服务中心,集成票务办理、装备租赁、应急救援等一站式服务;二是中交通层面升级环线系统,实现景区环线巴士实时载客量监测和动态路线调整,配置可拆卸座椅的改装巴士,适应滑雪板等户外运动装备运输;三是微交通层面配置共享交通工具,注重特殊需求保障,参考美国国家公园步道标准及日本广岛森林自行车道经验,特别增设无障碍通道,使改造后的设施同时满足国际赛事与大众休闲需求。
大理洱海生态廊道 图源:“大理文旅”微信公众号
(三)做好服务智慧化升级。建议申报地可植入智能管理系统如人流监控、APP预约功能,强调科技赋能运营效率。撰写时需注意数据可视化,用表格对比不同方案成本效益,用示意图展示设施布局。布置模块化补给站集成直饮水、快充设备和急救物资等,并打造集装备租赁、技能培训、紧急医疗于一体的智慧集散中心。此外,可布局产业融合项目如运动主题民宿集群和自然教育营地。通过差异化供给策略,既培育高端体育消费市场,又保障全民健身基本需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突出安全救援体系。应明确“预防—响应—恢复”全流程机制,可探索建立24小时应急指挥中心,配置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组建专业化救援队伍,规划避难场所和应急通道以及定期开展演练培训。通过“人防+技防+物防”三维保障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可探索配备无人机、生命探测仪等现代化救援装备,通过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形成全天候、立体化的安全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