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产新声丨“流量”变“增量” 解锁体育消费新密码——赛事供给篇
发布时间:2025-07-04 14:48:27 来源: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中心          

 

编者按:

 

作为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着力点,体育赛事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运动健身需求、刺激消费增长、提升城市活力等方面蕴含巨大潜力。当下,发展赛事经济已然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共识和关键举措,全国多地正积极探索培育发展赛事经济,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本文收集整理江苏、四川、重庆、内蒙古等地发展赛事经济的相关实践做法,结合云南实际,就推动云南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供参阅。

 

一、经验借鉴:看多地体育赛事如何“花样”破圈

 

(一)“苏超”:足球点燃的文旅消费盛宴

 

近期,“苏超”凭借高水准的竞技表现、接地气的参赛阵容、趣味十足的城市“热梗”火爆出圈。一是打造“草根化”群众赛事。“苏超”由江苏省13个城市各组建一支球队参赛,参照职业联赛标准进行赛程编排,业余球员占比超65%。球票价格亲民,常规场次票价10元左右,部分场次低至5元,并设有免费场次。5月31日至6月1日期间,泰州市体育公园涌入上万名观众,盐城和徐州赛区更是创下超2.2万人的观赛纪录。二是培育多业态消费场景。各地顺势而为,推出多项特色活动和优惠政策。常州赛区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镇江市国家级景区在比赛期间对宿迁市民免费开放。南京推出“门票+住宿+购物”套餐,带动新街口商圈营业额增长25%;苏州缂丝工艺奖杯带动相关非遗产品销量增长150%。全省夜间消费额同比增长超30%,餐饮、零售、交通等行业形成联动效应。

 

(二)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跨地区的体育盛会

 

川渝毗邻地区群众体育荟作为川渝毗邻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普及率最广的群众体育赛事,赛事经济成效显著。一是区域联动齐发力。三届活动覆盖川渝两地95个市(州)、区(县),共计约7万人次参与,带动两地各级各部门每年开展体育赛事活动上千场,覆盖超100万人次参与全民健身,带动体育产值超300亿元。二是活动赋能促消费。构建“1+2+N”(一场交流会、两场展示活动、N项赛事)赛事矩阵,带动体育消费。第三届体育荟拉动体育消费近4000万元,健身健美器械、体育服装、自行车、轮滑等户外运动器材每日销售额突破50万元。

 

(三)“村排”:全民参与的体旅文化联欢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自2022年起年均举办400余场“草原村排”,吸引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多地队伍参与,形成“村村有球队、月月有球赛”常态。一是构建“多方参与、全龄覆盖”的赛事体系。2025年“大地流彩”农牧民气排球赛吸引来自内蒙古、宁夏等地农牧民组成的77支队伍、639名队员参赛,覆盖不同年龄层。二是打造“体旅融合、文化赋能”的消费新场景。赛事穿插呼麦表演、乌兰牧骑歌舞、篝火晚会等民俗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赛事期间,发放30万元专项消费券,带动餐饮、住宿、零售消费额翻倍。‌‌‌‌‌‌

 

二、以赛为媒:云南省体育消费动能加速释放

 

近年来,云南省聚力为民惠民,办好民生体育,以赛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一季度,全省开展体育赛事活动549项,参赛规模近32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益11.28亿元。

 

图片来源于东川发布

 

一是以赛引流聚人气。2024—2025年云南省城市篮球联赛吸引超10万人到场观赛,拉动经济效益约8013.82万元。2025年东川泥石流汽车越野赛期间,昆明市东川区酒店入住率达95%,游客停留时间从往届的1.5天延长至3天,周边景区客流量增长30%。2024赛季中甲联赛云南玉昆16个主场赛事,场均吸引1.9万名观众,全年累计观赛人次突破30.2万。今年首个主场涌入22966名球迷到场观赛,观赛人数纪录持续攀升。

 

图片来源于曲靖融媒

 

二是以赛聚资促发展。曲靖罗平马拉松打造“双招双引+马拉松”组合拳,持续拓宽招商“朋友圈”。2024曲靖罗平花海马拉松同期举办招商推介会和集中签约活动,成功洽谈8个亿元以上项目;2025年赛事期间吸引8.7万人次省内外游客观赛旅游和考察洽谈,签订4个招才引智项目和11个招商引资项目,协议投资25.41亿元,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三是以赛促游绘新篇。2024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向选手免费开放29家A级旅游景区,参与观众达21万,带动消费7095.8万元。九大高原湖泊山水联赛将赛事场景深度植入景区,2024年赛事举办期间拉动旅游六要素增长2652万元,沿线文旅消费增长超15%。2025年“一心堂弥勒半程马拉松”串联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等景区,赛事期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共接待游客10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5%和49.6%。

 

三、提质升级:深挖云南省体育赛事消费潜力

 

云南省赛事经济培育初见成效,但在体系化构建消费增长极、打通“赛事流量—消费增量—经济能量”全链条上仍有短板。需以赛事驱动为关键引擎,深度释放体育赛事聚客引流、场景塑造、链条延伸等方面的乘数效应,加速推动赛事流量向消费增量转化。

 

 

(一)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构建多层次赛事供给体系。建议由省体育局牵头,省商务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配合,推进“一州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项目建设,加大覆盖城乡、贯穿全年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供给数量。持续深化“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专项行动,高频次植入如体能挑战赛、趣味投篮、电子竞技体验赛等“轻赛事”及体验项目。探索“城市即赛场”办赛模式,将赛道、核心活动区域巧妙融入城市地标、特色街区及景区,促进城市特色赛事供给提质升级。开展赛事数据挖掘工作,建立体育赛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动态优化赛事供给布局,创新打造“以赛营城”的云南样板。

 

(二)强化赛事区域联动,形成赛事协同闭环。建议由省体育局牵头,联合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外办等部门,依托全民健身大赛、云南省城市篮球联赛等赛事,统筹相关承办州(市)优势资源,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赛事资源、经验共享与选手观众互送;支持8个沿边州(市)加强赛事联动,擦亮“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品牌。聚焦贵州、重庆、四川、广西等毗邻省份山水相依、人文相近、交通便捷的优势,重点打造三大球、定向越野、轮滑、乡村摩托车等群众性赛事,联动举办地开展文旅体联合推广活动,实现赛事流量向区域文旅消费一体化转化。

 

 

(三)深挖民族特色资源,培育特色赛事品牌。建议由省体育局、省民族宗教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配合,系统挖掘临沧摸你黑狂欢节、哈尼族矻扎扎节、苗族踩花山节、普米族朝山节等节庆资源,将民族节庆、民俗活动等深度融入赛事活动中,打造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赛事品牌,配套文艺表演、“老字号”美食展销、招商推介、非遗市集。在赛场沿线因地制宜设置采茶、品咖、蜡染、婚庆、长街宴补给站等特色体验区,同步构建民族体育潮服、数字藏品、非遗工坊、主题民宿等多元业态,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向赛事消费价值链转化。

 

(四)创新赛事服务场景,全面升级赛事服务质量。建议由省体育局牵头,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旅厅、省数据局等部门配合,依托云南“数字体育”平台,整合赛事信息、报名预约、交通导航、无感检票、周边消费等功能,实现“一键操作、一码通行、一站消费”便捷服务模式。组建赛事保障专班,细化责任分工,推进交通接驳、医疗保障、能量补给、信息咨询、应急救援等全流程赛事保障体系建设。衍生赛事微电影、户外电影节、沉浸式竞技表演等作为赛事预热活动,创新开发赛事主题文创产品和相关体验课程等,全面提升赛事品质与综合效益。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