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之我见——自然资源篇
发布时间:2025-06-10 09:54:23 来源: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中心          

 

编者按: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到2030年,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全面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本专报强调根据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差异化开展优势户外运动项目,专题为云南省各地区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供参阅。

 

《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从户外资源布局利用、户外基础设施提升、户外安全体系建设、户外保障资金支持等几个维度对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进行了明确的部署。依托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理特征,科学规划户外运动项目的布局并推动资源的精准转化与利用,是提升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思路。通过这一布局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的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区域产业经济的差异化发展。

 

 

一、户外运动天堂的宝藏资源和运动实践

 

云南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横跨7个气候带,河口至梅里雪山垂直高差达6664米,具备全季节户外运动开发潜力‌。峡谷与高山资源极为丰富,构成了攀岩、高山徒步、冰雪运动的核心载体;喀斯特地貌特色显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与九乡溶洞群等独特地质景观为洞穴探险、岩壁速降等特种运动提供了天然竞技场;充沛的水系资源更具开发价值,金沙江、澜沧江等六大水系的湍急水流与复杂河道完全符合国际漂流赛事的专业场地标准。近年来,云南立足户外运动自然资源禀赋,构建了多层次发展体系。在政策引领层面发布《关于打造云南“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的意见》,构建“四地两带一线”发展格局,明确到2030年四州(市)户外运动人数占比旅游总人数20%的目标‌。其次,注重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在梅里雪山、普达措等区域实施岩壁年接待量1万人次的配额制;建成滇池135公里环湖绿道、怒江大峡谷12处险滩漂流救援体系,以及通过承办2024中国攀岩自然岩壁赛、澜湄合作大理马拉松等顶级赛事,实现户外消费增长,形成赛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特色模式。

 

图片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二、户外资源开发的痛点

 

一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矛盾尖锐化。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9.61%,形成刚性约束。滇西北高山峡谷区生态系统敏感,过度登山、徒步易导致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滇池、抚仙湖等水域周边违规开发案例频发,导致个别地区生态功能丧失。

 

二是产业链条存在结构性断层。从装备制造到服务供给,产业上下游呈现“两头在外”的特征。核心技术装备领域,攀岩主绳、漂流艇等关键设备大部分依赖省外采购,省内仅有少数企业从事初级装备代工。对比浙江等先进省份户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云南缺乏“研发—制造—服务”的垂直整合机制,导致产业协同效应难以释放。

 

三、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的突围之路

 

各地区在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中需体现本地开展户外运动的优势,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和政策条件,不仅能体现项目的生态价值,还能多维度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突出建设地生态价值。云南涵盖高山、峡谷、高原湖泊、热带雨林等复杂地形,可采取视觉化描述,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增强场景感染力。全年温和气候如昆明“春城”美誉延长了户外运动适宜期,低纬高原特点可规避极端天气影响。三江并流区域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结合生态旅游设计低碳户外活动。建议在方案中附地图标注优质资源分布,直观展示资源特色,突出本地区不可替代性,提升方案的视觉吸引力。引用权威生态调查报告,如生物多样性数据、植被覆盖率、珍稀物种分布、年均适宜户外活动天数、负氧离子含量等加以佐证。

 

2025大理洱海龙舟公开赛 图源: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二是融入民族文化与特色体验元素。云南拥有25个世居民族,挖掘自然资源背后的文化故事如历史传说、民俗活动等,可以增加项目的人文厚度。建议将特色节庆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与户外运动结合,设计“民族文化+体育”项目如民族射箭、山地越野跑。茶马古道、滇缅公路等历史路线可开发为文化徒步线路,增强故事性和教育意义。建议方案中重点强调少数民族的“唯一性”,增加其作为全球唯一可体验某少数民族户外赛事的地区相关表述,提供民族节庆日历与活动策划案例,设计自然研学、生态观察等互动体验环节,展现资源的可开发性。

 

三是强化政策契合度。引用相关政策文件,关联国家或地方生态保护政策,可表明项目符合政策导向。云南发布的多项涉及旅游、旅居、户外运动的相关政策均明确支持户外运动、体旅融合,建议方案中可引用现行资源经济、县域经济、提振消费、体育产业等文件内容,列举现有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旅游项目名录及接待能力,提出基础设施升级计划以弥补短板。其次还可以阐述项目如何带动当地社区参与生态保护,提升社会效益。

 

抚仙湖上的帆船运动。玉溪市委宣传部 供图

 

四是突出生态保护与安全体系构建内容。云南生态红线政策严格,面对生态敏感区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需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规划,科学划定开发边界,在水域岸线500米内设立生态隔离带,禁止动力型水上项目;在缓冲区内优先布局无动力帆船、观鸟徒步等低干扰业态,同步配套生态修复基金,定期评估项目对水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同时,可依托高原医学研究机构提供高海拔适应方案,降低活动风险;统一发布跨地区线路天气预警、救援资源调度信息,避免相邻景区重复建设。建议方案中可加入环保认证申请计划,详述应急预案如联合救援队建立区域响应机制。最后,行文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概括资源优势,再分点详述,最后总结生态资源价值。避免语言平铺直叙,使用“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等词汇突出资源独特性。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