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桂滇黔川“岩壁芭蕾”的生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30 15:11:09 来源: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中心          

 

2024年11月,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在漾濞县石门关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赛,作为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系列赛事之一,此赛事为推动攀岩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凭借区位优势,以体育赛事为媒介,西南地区正通过户外运动产业这个窗口持续扩大“朋友圈”,搭建跨区域交流新桥梁。

 

51国攀岩选手在贵州清镇决战峰林之巅‌,云南基诺山新开辟的29条野攀路线揭开雨林秘境,这项曾被视为小众的极限运动,已在西南大地完成从垂直探险到立体经济的蜕变,上演着中国最具生命力的“岩壁芭蕾”。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攀岩运动人口数量已近50万人,国内现有商业攀岩馆数为636家,同比增长31%。区域资源禀赋突出与产业发展程度不相协调,少数民族村落与现代赛事交融对话‌,岩壁生态退化的可持续发展拷问‌,探寻这些矛盾与融合的深层肌理,正是解码云岭大地攀岩运动产业进化的关键切口。

 

一、桂黔川“攀岩芭蕾”的区域基因

 

广西具有自然岩场优势,阳朔作为“国际攀岩胜地”拥有超过40个岩场、近1200条运动攀岩线路,形成了以攀岩和漂游为龙头,骑行、徒步、探洞、溜索、滑翔、低空飞行等全面发展的户外运动格局,通过引进并举办多届国际国内攀岩赛事,每年吸引超2000万游客前往休闲度假。2024年底在阳朔发布国内首个《自然攀岩场地国家标准》,有效填补了中国在攀岩领域的标准空白。

 

贵州持续开展“贵州省十佳运动主题营地”“贵州四大攀岩胜地”等项目评选,在多个营地配套攀岩、探洞等运动项目,将竞技攀岩和避暑资源深度融合。紫云格凸攀岩训练基地连续成功举办19年各类攀岩赛事,凭借其中较为突出的中国攀岩联赛和“一带一路”国际攀岩大师赛等而享誉世界攀岩和户外运动界。2024年国际攀联世界青年攀岩锦标赛承办地也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体育训练基地攀岩馆,贵州正通过体育项目发挥山水优势,以体促旅、以旅带体,探索实施体旅融合发展新思路。

 

四川较少提及自然攀岩资源开发,以城市消费与岩馆经济为主导,政府将攀岩纳入“15分钟健身圈”范畴内进行推广普及。通过多年举办四川岩馆联赛,目前四川商业岩馆数量达22家居全国第五,成都岩友数量居全国第四。

 

二、云岭攀岩发展脉络

 

2024年《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在云南发布,着重强调了攀岩作为绿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近年来,云南高位推动构建“山水陆空”全覆盖的户外运动体系,将攀岩纳入登山、徒步等协同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昆明市教育体育局联合行业协会推动攀岩成为区域性重点运动项目,官渡区参赛单位占比达50%‌。同时,注重安全管理和生态限制措施,结合《风景名胜区条例》《云南省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参照国家《攀岩攀冰运动管理办法》强化从业者资质认证,强化景区对自然岩壁的保护。全省攀岩场地设施持续增加,怒江州开发多条野外攀岩线路,包括适合新手的16—17米线路及专业级30米线路‌,配套导览、救援等服务能力提升。优化赛事管理机制,采用分级授权和等级评价制度,限制低水平商业化扩张。以传统攀岩与特色资源融合为主,承办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全国青少年U系列攀岩总决赛等赛事,结合当地开展特色活动,‌助力地方体育旅游经济发展。‌

 

三、云岭攀岩经济带的成长阵痛

 

在政策赋能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的框架下‌,云岭攀岩运动产业经济逐渐形成区域特色发展格局,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矛盾、区域协同壁垒等结构性挑战正加速凸显。

 

一是存在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自然岩壁线路具有岩壁风化加剧的风险,可持续性挑战日益加剧;生态红线限制攀岩进行商业化扩张,导致攀岩区优质资源利用率不足;岩场建设需兼顾生态修复目标,导致线路开发强度受限,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效应。

 

二是区域协同不足,存在同质化竞争。有关数据显示,四川与云贵客源重叠率超30%,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广西聚焦国际赛事与标准输出,贵州发力竞技攀岩与非遗文旅,在装备制造、培训服务、数字化运营等环节四地缺乏差异化分工,攀岩装备本地化率不足30%,大多依赖进口。

 

三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服务短板突出。攀岩教练缺口较大,基层场馆未达到专业指导人员全覆盖,青少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赛事运营与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开展高海拔攀岩活动存在安全预案不完善、救援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此外,消费市场培育不充分、大众认知存在局限、攀岩装备价格高昂等装备成本与体验门槛也会制约其参与意愿。尽管攀岩入选奥运会项目得到推广普及,但其“小众化”标签未破除,参与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大众仍存在“高风险、高门槛”的认知偏差。‌

 

四、基因延续破茧之策

 

云南破解攀岩运动产业协同发展困境,需直面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区域协同与品牌塑造的深层矛盾‌,而全国性攀岩赛事时隔23年在滇重启‌,为突破瓶颈提供了新契机。云南攀岩户外运动产业应以山为媒、以赛兴业,在保护与开发的天平上撬动产业升级,让“岩壁芭蕾”跃动成高原体育强省的新生脉搏。

 

一是要强化生态红线约束下的攀岩资源开发。建议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省体育局、省生态环境厅和相关攀岩协会配合,以“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为试点,推行攀岩生态准入机制,科学评估岩壁风化程度、生物多样性等影响,逐步筛选可开发区域,同步开展攀岩步道建设和植被恢复工作。

 

二是要升级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标准化+特色化”攀岩场地网络。建议由省体育局牵头,省文旅厅、省应急厅配合,探索在昆明、大理等地建设国际标准人工岩馆,配套专业训练设施,同时可依托怒江、丽江自然岩壁资源开发主题攀岩线路,有机融合民族文化体验与运动场景。

 

三是要培育高原特色攀岩赛事品牌。建议由省体育局牵头,省文旅厅、省商务厅配合,共同打造国际级攀岩赛事IP,引入国际攀岩明星参与,结合民族节庆策划“攀岩+民族”嘉年华,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出攀岩旅游套餐,联动景区周边民宿、交通、餐饮资源,降低攀岩装备租赁与教练指导体验门槛;同时可探索景区植入攀岩研学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四是要做好攀岩人才培养工作。建议由省体育局牵头,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和相关职业院校配合,鼓励高校开设户外运动攀岩方向专业,与法国、瑞士等国际攀岩学校联合办学。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