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培育到动能转换:云南规模以上体育企业培育的“五维”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18 15:10:53 来源: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中心          

 

随着赛事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体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云南体育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但与诸多省份相比,云南体育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问题突出。对标湖北、贵州两省体育企业培育经验,云南亟需发挥资源优势,聚焦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项目强企、人才兴企,打好“特色牌”,下好“创新棋”,积极培育规模以上体育企业,实现企业“小散弱”向“大而强”的转变。供参阅。

 

一、从政策到实践,湖北、贵州体育企业培育的新范式

 

(一)湖北“五企行动”助力体育企业谱新篇。2025年,湖北省开展“五企行动”,力争体育总产值超2300亿元,体育市场主体超3.5万家,“四上”企业超550家。一是赛事惠企,企业“唱主角”。举办4场体育嘉年华,惠及企业200家以上,遴选20家体育场馆开展“夜练·夜训·夜赛”促消费活动。二是冠军促企,企业“迎贵宾”。邀请湖北省冠军运动员深入20家体育企业宣讲交流、带货代言。三是平台扬企,企业“借外脑”。举办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政企学研、场馆经营等交流活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四是联姻强企,拓展企业“朋友圈”。组织体育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借助国家级展会平台开展招商引资和商贸洽谈活动。五是纾困助企,当好企业“店小二”。推动标准进企业、人才进企业、送智进企业,2025年为体育企业培训专业技术(能)人才600人次以上,选派专家团队深入重点企业不少于10场次。

 

海埂之夜训练不息

 

(二)贵州“聚链强企”激活体育企业新动能。贵州省从“政企联动、国有企业引领、项目带动、人才培育”四维发力,不断壮大体育市场主体规模。一是政企联动培育体育企业。完善政企联系点服务机制,建立规上、规下企业培育库。积极引入省外优质体育企业资源,孵化贵州新中体育有限公司落地观山湖区。二是发挥国有体育企业带头作用。成立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贵州省体旅赛事发展有限公司,从体育产业项目投资、体旅资产运营、体旅医疗康养、体育科技消费等领域聚力而行。三是强化招商引资打造标杆项目。中铁置业与橙狮体育(原阿里体育)签订合作协议,打造中铁阅山湖体育公园;引入度势体育,投资建设世界电子体育中心DS梦竞魔方。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助力企业发展。支持省内高校与体育企业、协会合作,优化专业设置,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积极培育需求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覆盖实习、实训至就业的全链条支持。

 

二、从体量到配套,云南体育企业发展短板显现

 

近年来,云南不断推进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体育市场主体培育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制约着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市场主体数量与质量待提升。云南体育企业发展规模不大,市场主体数量少,尤其是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截至目前,全省体育企业数量达15515户,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仅91户。从发展质效看,全省体育企业上下游产业链薄弱,体育制造业处于相对滞后局面,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二是企业扶持力度与环境待优化。缺乏针对体育企业培育的特惠性政策,扶持力度有限,企业发展存在研发投入低、技术壁垒突破弱等问题。同时,政银企合作机制有待深化,在平台搭建、招商引资、多元化金融产品供给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制约着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相关配套保障与人才待充实。执行“最后一公里”落实难,政府、企业等部门间存在沟通不顺畅等问题。产业协同发展能力不足,企业之间缺少有效合作,难以形成资源互补、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高层次人才匮乏,尤其是具备创新性、国际化视野的体育专业人才稀缺,制约着企业发展。

 

“多栖”发展擦亮本土体育制造业品牌

 

三、从小散弱到大而强,五步助力规模以上体育企业培育

 

独特的运动资源与体育文化,为云南体育企业向上发展注入了推力;沿边的区位优势、中老铁路的开通,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契机。为持续壮大市场主体,促进全省体育产业发展,仍需从政策、环境、服务、项目、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政策惠企:强化政策与要素保障。建议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等部门完善企业扶持机制,细化市场主体扶持措施,在行政审批、要素保障、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组织开展体育企业提质升级专项服务行动,对升规入统企业提供融资对接、技术升级等专项服务。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复合型经营,支持各地依托体育场馆设施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夜练、夜训、夜赛”等系列特色活动,激发市场活力。探索实施“冠军助企”行动,邀请奥运冠军、知名体育运动员赴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品牌宣传。

 

二是环境活企:优化发展环境,拓展招商渠道。建议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体育局等部门协同配合,鼓励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开发体育企业专项信贷产品,探索对“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产业集聚区、体验区内的体育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融资试点,尝试以赛事运营、专利技术等创新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成果转化贷等。支持本土体育企业参加体博会、两博会、南博会、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帮助云南体育企业与知名品牌、渠道商和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将区位优势切实转化为招商优势与合作成果。

 

第9届南博会上的云南体育展区

 

三是服务助企:开展体育企业帮扶计划。建议由省体育局牵头,各州市教体局配合,联合省体育产业协会共同推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体育民营企业机制,畅通常态化沟通渠道,收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发挥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导向作用,针对企业诉求提供政策指导、专家咨询、项目包装、项目扶持、赛事冠名等精准服务。建立规上体育企业培育库,组织开展名企结对帮扶活动、产业精英实训计划,定期举办产业技术研发、产教融合协同、场馆运营管理等主题交流活动,邀请知名体育企业(如安踏、李宁等)相关专家团队季度性开展体育企业人才培训、技术指导。

 

四是项目强企:鼓励体育企业项目创新。建议省发展改革委、省文旅厅、省国资委、省体育局、省投资促进局等部门协同配合,深化与中体产业集团、华体集团等国内体育龙头企业合作,积极引进力盛体育、三夫户外等知名体育企业,推动赛事组织、项目实施及场馆运营等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外引内育”双轮驱动格局。加强与舒华体育、贝塔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间合作,推动运动健康大数据、虚拟体育赛事、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等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强化国有企业引领带头作用,支持省属国有企业探索组建体旅赛事公司,在景区、街区、商圈开展体育赛事,开发融合性运动产品、打造融合性运动场景,合作开发“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等特色项目。

 

“全民健身日”云南省主会场活动

 

五是人才兴企:支持培育体育专业人才。建议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体育局协同配合,联合高校探索开设赛事策划运营、品牌营销等专业,或在相关专业下增设对应课程,培育创新型专业人才。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专家资源,依托云南大学等高校,探索组建云南体育产业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技术转化与人才培训等服务。支持本土企业联合云南中体户外运动产业学院、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等,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借助“数字体育”平台,搭建人才服务板块,在政策宣传、人才培训、信息互享及就业对接等方面加强合作。

打印页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