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至15日,云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提升培训暨2025年丽江市“万村妇女”民族健身操培训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全民健身中心举行。培训吸引了来自丽江各县(区)的近300名基层妇女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爱好者参与,共同探索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新路径。
本次活动由云南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丽江市教育体育局、丽江市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丽江市体育总会、玉龙县教育体育局、丽江市民族健身操广场舞推广中心共同承办。
紧扣民族特色,构建“理论+实践”培训体系
培训开始,身着民族服饰出现在课程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最为亮眼。平时,她们也会穿着这身衣服,在社区广场,参与、推广民族健身操。本次培训围绕云南多民族文化特色展开,科学设计了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两大板块,兼具专业性与地方辨识度。在理论课堂上,学员们系统学习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责规定、运动损伤预防知识以及民族健身操的创编理念,为后续开展基层健身指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技能课程则由来自云南民族大学的专业教师授课,重点教授融合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健身操套路,其中“石榴籽一家亲”“纳西欢歌”等特色健身操,将民族文化与健身运动巧妙结合。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动作规范性教学,更着重强化学员的领操技巧和活动组织能力,确保学员既能熟练掌握,又能独立开展基层健身指导活动。
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需通过理论考试、技能展示和教学模拟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云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民族健身操专项)证书》,为其后续开展基层健身指导工作提供资质保障。
精准赋能基层,培育健身“领头雁”与“种子”指导员
此次培训以“精准赋能”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切实提升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水平和组织能力,进一步发挥妇女在乡村振兴和基层健身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对于参训学员而言,培训不仅是一次技能提升的机会,更是一次身份的重要转变。她们从健身运动的参与者,转变为科学健身的指导者和群众健身活动的组织者。“本次在丽江市举办的云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操技能提升培训班,不仅是一次基层体育技能的‘赋能课’,更是一堂民族团结的‘融合课’。在互动交流中深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识。”丽江市民族健身操和广场舞推广中心负责人郭建萍说。她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教学一套操,更是要培养一批扎根基层、带不走的‘种子’指导员,由她们带动更多的妇女和家庭动起来,享受健康与快乐。”她同时透露,后续还将组织专业老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乡镇开展志愿服务,把科学健身理念和民族健身方法推广到更广泛的基层社区。
此次培训致力于将参训学员培育为基层健身“领头雁”、巾帼志愿者及网格安全员,通过她们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妇女家庭参与健身活动,进而助力邻里和睦、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据悉,丽江也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持续把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体育资源,不断丰富全民健身的内涵,为更好地服务全民健康及和谐社会建设,打造“健康丽江”“活力丽江”贡献更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9月14日至15日,参训学员便迅速化身“体育志愿服务者”,深入丽江各高山村寨、社区基层开展健身技能交流展示与志愿服务。大家现场示范教学民族健身操动作,讲解科学健身知识,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习专业技能,既推动科学健身理念向末梢延伸,更以体育服务为纽带,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在共享健康生活、共促文化交流中凝聚起同心奋进的力量。
近年来,云南体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关注“一老一小”、女性、职工、残疾人等不同群体,紧紧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同时,在云南省体育局群体处的指导下,云南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积极组织各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体育公益活动,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如今的云岭大地“周周有活动 月月有赛事”,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也为构建更符合人民群众需求、更科学便捷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造了条件,让体育赛事活动融入群众生活之中。
此次培训,云南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不仅着眼于提升单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水平,更致力于构建覆盖全省、扎根基层的民族健身服务网络,为“健康云南”建设筑牢基层根基。培训立足多民族特色,共同探索民族体育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下一步,随着更多社会体育指导员持续深入基层,他们将成为科学健身理念的“传播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与基层和谐的“促进者”。
“万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农业农村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共同开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新时代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计划自2023年至2025年,利用3年左右,在1万个以上行政村培训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并积极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通过培养、发展农村基层女性体育骨干,引导广大妇女以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投身乡村振兴建设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