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
《人民日报》体育版
关注云南特色民族项目弓弩
传统体育项目
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焕发新生机
草原上激情角力的搏克,与现代摔跤高度契合;用木棍击打木球的贝阔,折射着现代曲棍球的影子;穿透历史烟云的射弩,和现代射击运动如出一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既流淌着古人的智慧,又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焕发新生机。
——编者
手稳心静 箭破风声
穿越千年的弓弩风采
“走,射弩去!”最近,云南姑娘普荣珍爱上了射弩。
“嘭!”箭破风声,直抵靶心。“要准,就得手稳心静。”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李晓黎示范动作,只见他身姿舒展,皮肤晒得黝黑,抬弩时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在李晓黎的指导下,普荣珍连射三箭,分别拿到9环、8环、8环的成绩。
“射弩是力气与心气的较量。”与弩打交道20多年,李晓黎深谙其道。他参加过5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射弩项目9块金牌、5块全国少数民族射弩锦标赛金牌,曾在赛场上射出3支首尾相衔的“连环箭”。
李晓黎示范射弩姿势。人民日报记者 张驰 摄
弩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狩猎工具和御敌武器;后来射弩逐渐演变成竞技和娱乐活动,成为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很多人家会为男孩制作专属弓弩。每年的阔时节会举办射弩比赛,最优秀的射弩手被称为“弩王”,受人们尊敬。
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射弩首次亮相全国赛场。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仔细观察李晓黎手中的弩,弩弓如一道弯月,弩臂光滑平整,弓弦用色彩鲜艳的丝线缠绕,扳机居弩臂中部。
“这是用于比赛的民族传统弩,用竹、木、骨等材料手工制作。”李晓黎介绍,早期,选手可用各种弩参赛,随着竞赛规则完善,大家逐渐使用“标准弩”。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传统手工弩与制式弩区分为“民族传统弩”和“民族标准弩”进行比赛。
“控制”“稳入”“稍停响”是射弩的主要技术。“射弩得会‘晃中扣、稳中响’。”李晓黎示范民族传统弩时,脚蹬弩弓,熟练地将弩弦挂进弦槽,装上自制弩箭,精准射中10环。
李晓黎介绍,民族标准弩重量不得超过3.5公斤,配件为标准件,射击时需全身肌肉协调与核心部位稳定。与步枪射击的钻孔瞄准不同,射弩只允许用准星和缺口瞄准。
李晓黎与队友制作的“昆明弩”出现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比赛中。2019年起,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将制弩工艺与射弩运动引入校园。李晓黎的弩箭制作传习所吸引了不少学生:用岩桑木制作弩弓,用牛骨制作扳机,在弓弦上缠护弦绳……传统体育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新潮流,为射弩项目薪火传承注入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