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滇池之滨,坐落着一座涵盖足球、篮球、游泳、铁人三项等多个项目的国家综合体育训练基地——云南省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中心),这里是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在云南的第一站。20余位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媒体人士一下车,就被游泳馆内急促的训练哨声所吸引,恨不得自己也立刻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
海埂基地(中心)始建于1953年,海拔1888米,凭借着四季如春的怡人气候和特有的亚高原海拔,成为各级国家队冬训的必“打卡”之地,被誉为“游泳福地”“冠军摇篮”。
云南省游泳队运动员在云南省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中心)进行训练。人民日报记者 伊霄 摄
锤炼高原训练 打造“冠军摇篮”
2024年巴黎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一封封来自国家运动队的感谢信被送到海埂基地(中心)。信中,运动健儿们对在奥运备战周期中,海埂基地(中心)给予的训练支持和保障表达了感谢。
2024年全国夏季游泳锦标赛女子200米蛙泳冠军、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女子200米蛙泳季军……21岁的云南游泳小将朱蕾桔已获得了很多荣誉,在她逐梦的路上,海埂基地(中心)无疑提供了很大助力。
“高原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运动员的耐力和体能,适应了高原地区的训练,再去平原地区参加比赛,会明显感觉到自己心肺功能的优势。另外在高强度的赛事中,经历过高原训练的运动员,明显恢复得更快。”朱蕾桔说。
海埂基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埂基地(中心)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硬件条件与保障能力等也是业界标杆,这是海埂基地(中心)为众多专业运动队选择的重要原因。
“高原训练有利于体能类竞技运动水平的提升和突破,也正因此,海埂基地(中心)对我国运动员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有着重要作用。”云南省体育局政策法规宣传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成员在云南省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中心)足球场合影留念。徐俊 摄
强化科技支撑 夯实训练保障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比拼,是天赋与努力的较量,也是体育科技力量的竞争。
“建设好综合体育训练基地,离不开专业、全面的训练和康复保障条件。近年来,我们推进‘医科训管’一体化升级,对所有场地进行改造提升,着力实现科技助训、科研强训。”海埂基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行走海埂基地(中心),处处可见专业科学的训练场地。竞技表现中心集测试、评估与康复于一体,打造数字化体能训练区、测试评估区和理疗康复区,提供数字化评估训练及康复保障;体能力量训练馆占地宽广,设有自由力量区、核心力量区、固定器械区等,可满足各类训练需求;理疗室配备先进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可根据报告数据,结合超声波、短波、微波等治疗仪,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在场馆中,不少调研行的外方记者跃跃欲试,尝试有氧运动、核心锻炼、拉伸热身等练习,亲身体验国际先进水准的科学训练模式。
参观海埂基地(中心)后,肯尼亚《星报》内容总监保罗·伊拉多赞叹道:“这里的设施非常先进,为运动员提供了极佳的训练环境,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
推广群众体育 促进对外交流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竞技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延伸。在不影响专业运动队训练的前提下,海埂基地(中心)将国家级优质体育场馆对公众开放共享,助力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
目前,海埂基地(中心)已开放足球、篮球、游泳、网球等场地,并增设场馆导引、安排医务人员值守、优化智慧停车系统等,提升服务水准,更新智慧场馆预约小程序,增强预约便利性。在这里,群众不仅可以利用高水平体育设施进行锻炼,还能兼顾运动的舒适、安全与便捷。
“海埂基地(中心)是面向全球开放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云南周边国家更是重中之重”,云南省体育局政策法规宣传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欢迎全世界的运动员来到海埂基地(中心),训练出好成绩,感受宾至如归的保障”。近年来,海埂基地(中心)接待美国、韩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的运动队伍进行训练,与法国、日本等二十余个国家开展了体育交流和文化互鉴。
“Amazing(不可思议)”,这是正在训练的牙买加女足运动员亚历山德拉对海埂基地(中心)的形容,“选择来这里训练,是因为有超棒的草坪和设施,而且有非常可靠的医疗团队,我的竞技能力明显提升了。大家对我们都非常友好,感觉像在自己家一样。”
绿茵场上龙腾跃,健儿英姿映日辉……这是当日调研团队离开海埂基地(中心)时的一幕。如今,海埂基地(中心)正以更加专业和开放的姿态,向着建设世界一流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目标不断迈进。